雖然入行也滿久了,
但依然只是個菜菜的MIS,
畢竟不像SI廠商工程師那樣可以摸遍各種設備,
所以以前只有裝過方方的一台,
姑且稱為方塊式的那種小台的NAS
今天則是有幸可以裝到機架式的NAS了!
先來科普下NAS究竟是什麼吧!
NAS的英文全名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,
基本上就是透過網路存取的儲存裝置!
這東西就和目前很多人使用的Google Drive, One Drive, Drapbox...等等公有雲其實是類似的,
只是這些公有雲是服務供應商建置給一般人申請使用並收費,
而NAS則是個人/中小企業用來建置"私有雲"時經常選擇使用的設備之一!
這樣有比較理解了嗎?
繼續接著說說硬體和軟體這兩個部分,
硬體部分:
NAS的硬體規格通常不需要太高,
畢竟主要用途是"儲存檔案",並不是"大量運算"!
所以雖然大部分都採用伺服器主機的主機板/CPU,但時脈通常不高,
記憶體大部分都落在1~2GB左右。
單純以規格來看,似乎是比一堆智慧型手機還要爛啊!?(根本被哀鳳14屌打了)
那......這樣的一台NAS效能就足夠使用嗎?
這問題就要說回上面那句話,
NAS是儲存裝置,並不是拿來上網、追劇,打電動用的!
所以要這邊就要說到竹存裝置的核心,
那就是..."硬碟"了!
畢竟檔案最後都得儲存在硬碟上,可不是寫在記憶體或是CPU裡面的!
而在硬碟部分,
從以前的貴桑桑的SCSI、SAS硬碟,
SATA 5200rpm, 7200rpm,
到現在的SSD,
其實儲存裝置的速率也都是一直在提升和進步的!
而各大硬碟廠商也都有為了大量存取的NAS製造NAS專用的硬碟,
所以購買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一下喔!
(就算不是買NAS專用的硬碟也是可以裝進去使用的啦)
至於說哪種儲存裝置比較好呢?
這就要看需求和預算了!
要追求效率的極致,那就裝個3~4顆SSD+RAID5,
這效能就不是一般機械式的HDD能比的了!
但無論使用哪種儲存裝置,
"定期備份"都是必要的保險!
軟體的部分:
其主要的OS(作業系統)通常是Linux Base,
所以有開 25port的話,
通常能用putty做SSH連線進入,以純文字介面操作喔!
然後各家廠商在Linux的基礎上各自開發UI和改良的OS。
簡單來說就和Android是一個道理!
就是各家廠牌都是Android陣營,但卻有個自不同名稱的OS和圖形介面。
所以每個品牌的NAS有不同的OS和UI也就沒啥好奇怪的囉!!
然後NAS的廠商們也和智慧型手機一樣,
有專為自家的NAS撰寫相對應的APP,
所以也有了像智慧手機那樣的應用程式中心/套件中心的模式。
不過大部分由品牌廠商為自家NAS開發的APP,
大部分是可以免費下載的!(但也不是沒有DLC喔!)
至於該買哪台NAS呢?
其實是面上滿多品牌的......
以目前實務上使用的台灣兩大能見度較高的品牌不外乎是Qnap和Synology了!
其他像是ASUTOR、ASROCK,ASUS,ACER記得也都有出......
只是他們應該都算比較晚進場的品牌,
而且我也都沒用過,就不方便評論優劣了!
至於Q家和S家兩個來做比較的話嘛......
其實兩家的NAS在價位是差不多的,
我個人是比較喜歡S家UI和幾個S家自己的APP啦
其他的部分倒也沒有非常大的差別就是!
好啦,前面說了長長一堆基礎知識科普,
總要來回歸這次的主題了!
因為不是SI廠商的工程師,
所以平常要接觸到新設備的時候不是汰舊換新,
就是公司挖到石油買新設備的時候了!
這次剛好買了一台機架式的NAS,
在架設的過程中發現,現在的設備製造商真的很厲害耶!
以前要裝機架用的滑軌之前,
都要先在機架上弄幾個鎖螺絲的扣具什麼的才能繼續安裝...
現在只要把前後卡榫和機架的port孔對好,
再把滑軌先縮短後擺到機架中間,
接著再撐開,
就完成了!
整隻滑軌就靠著本身設計好的卡榫和彈簧拉稱的支撐,
居然都不用先上扣具和鎖螺絲了!!
真是大大降低了安裝難度,
實在是太神奇了!!!
那就更別說早就捨棄傳統光碟來安裝OS,
或是靠網頁就能搜尋到新設置的NAS並設定這種老東西了!
真是感嘆科技的進步和愈來愈人性化的設計啊!!!
設備商的RD人員們,讓我膜拜下吧!